顶部通栏广告

青岛里院简介(具体地址+营业时间)

【导读】“里院”四面都是楼房,中间围出一个大大的院子,只留一个大门洞通向外面,楼的墙体就成了高高的围墙,墙高少则8米,最高的近20米。“里院”大多是二层楼,少数为三层,极个别的是四层。屋顶全部起脊,红瓦铺就,或是双坡,或是单坡,有一米多的出檐。楼的外侧临街,一楼大都做了店铺。…

什么是里院?

“里院”是青岛独有的一种民居形式。

“里院”四面都是楼房,中间围出一个大大的院子,只留一个大门洞通向外面,楼的墙体就成了高高的围墙,墙高少则8米,最高的近20米。“里院”大多是二层楼,少数为三层,极个别的是四层。屋顶全部起脊,红瓦铺就,或是双坡,或是单坡,有一米多的出檐。楼的外侧临街,一楼大都做了店铺。

老青岛们根据它的建筑特点,直接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——里院。

里院是青岛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历史遗存,是值得青岛人骄傲的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文化遗产!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为应对商业的繁荣及人口的增长,青岛市区大量建造这种商住一体、亦中亦洋的特色建筑。从而逐渐形成了青岛“红瓦绿树”的城市美誉。

青岛的里院老街就像一部中西建筑的交响诗,它穿越了艺术史的漫漫长河,在我们的耳畔轻轻奏响,那恢弘的乐章不断提醒我们关注它文化的本质。当我们打开这座置身于时光深处的“城堡”,里院的文化与风格也不紧不慢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,它不仅吸收了西方建筑史上多种风格的流变和轨迹,也吸纳了中国传统的诸多元素。诚如梁思成所言,里院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观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。

一条老街,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,也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。青岛的老街似乎只是为了单纯的浪漫而存在,不修边幅,也不需要刻意烘托情调,她就是那样的整洁,静谧,悠长。

众所周知里院是青岛老城市井生活的最集中的样本,历史的风尘也掩埋不了那半个世纪的世俗风物、市井百态,青岛的老街老院是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剧场,也是百姓故事的鲜活绘本。

站在高处俯瞰青岛美景,会看见一大片由红色几何形状构成的建筑群,里院就像一个硕大的迷宫公园,让人们想进去一探究竟。它是那样的层叠而不凌乱、那样的格格不入又完美和谐,虽然这里现在已经成了公认的“贫民区”,但却是很多资深老青岛向外地游客极力推荐的深游之所,也是很多品味青岛市井文化驴友的必选之地,这里就是黄岛路,青岛市井的不二图腾。

“里院”是一种神奇的建筑模式,老青岛都叫中山路一带称为“街里”,其中“里”便是里院,也就是高处俯瞰像迷宫一样的几何图案建筑,是一种融合了中西方智慧的高效能建筑。

它的最初雏形出现于1900年,当年青岛在殖民时期,德国殖民者对青岛华人区(鲍岛区)的规划非常细致,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四周住人,中间合围天井为市的建筑,随着建设经验的逐渐增加,这种在中国独有的建筑逐渐得到完善,1914年高密路的“广兴里”获得施工许可,使得这里成为了里院的标杆建筑,直到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。

随后的日子里,各种样式的里院越来越多,因为设计功能上的原因,使得有里院的地方成了商业气息最浓的区域,也成了展示老百姓的市井百态的舞台。而像这种可以居住,又可以当市场的场所,和今天的城市综合体何其相似,简直就是城市综合体的鼻祖。

里院大多数都有一个风雅的名字,这里面不仅仅体现出了建筑者的心态,更诠释者居住着的向往。如高密路56号的广兴里,寓意这里的人生意兴旺发达;海泊路的介寿里,名字出自《诗经》,曰:“八月剥枣、十月获稻。此为春酒、以介眉寿。”介寿二字寓意祈求长寿,十分吉祥;又如黄岛路的德善堂,名字出于《道德经》,曰:“善者吾善之、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”从中不难解读出建造者和使用者的宽厚和本分。

漫步在这些老楼的内外,除了感受青岛的市井文化,还能获得风雅的精神洗礼,就算是如今已经破败,又能怎么样呢?真实的历史本应该就是这样的,更何况这里即将迎来一次彻底的涅槃。

如同北京的四合院、上海的弄堂、福建的土楼一样,在青岛同样有一种建筑代表了与众不同的"青岛特色",它就是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里院。青岛人爱里院,正如北京人爱胡同。也许真正住过的人并不多,但它却是这个城市昨天最好的缩影。

它就像一个硕大的迷宫公园,让人们想进去一探究竟。它是那样的层叠而不凌乱、那样的格格不入又完美和谐。有人说,旧里院不但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,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一百多年前雨水的味道。住在里院的人,总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。那些合围小院、红木楼梯、六格玻璃窗、街边商铺,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532-8111000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18105321188@QQ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00-21:30,节假日不休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